“一核雙聯四化”推動新時代城市基層黨建提質增效

  近年來,寶雞主動適應城市化快速發展新態勢,認真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更新觀念,守正出新,積極推行以街道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縱向四級聯動、橫向聯合整合,推進基層治理網格化、服務群眾項目化、工作隊伍專業化、基礎保障標準化為主要內容的“一核雙聯四化”工作模式,不斷夯實城市改革發展和基層治理的基層基礎,有效提升城市基層黨建質量。

  “一核”引領,增強街道社區黨組織組織力

  圍繞建強街道社區黨組織這一領導核心,堅持重心下移,推動人財物和責權利對稱下沉,讓基層黨組織有責有權有資源,“說話有人聽、干事有人跟、服務有本錢”。一是松綁減負聚焦主業。市委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意見》中明確規定,街道主要履行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及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公共環境等職責,逐步弱化招商引資、協稅納稅等職能,降低招商引資在街道年度目標考核中的分值權重。大力開展社區減負,統一制定社區公共服務項目清單,清理社區管理事項62項,取消考核評比類事項21項,讓街道社區黨組織騰出更多時間和精力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二是賦權擴能提升話語權。實行街道黨工委對區屬職能部門派出機構雙重管理制度。賦予街道黨工委對轄區市、區兩級單位黨組織和黨員的評先樹優權,對轄區區級職能部門及下屬單位負責人的人事考核權和征得同意權,對區域內事關群眾利益的重大決策、重大項目的建議權,推行黨員評議、評優樹模、干部考察“進社區雙公示”制度,在評先樹優、干部提拔等方面充分征求街道社區黨組織的意見建議。近年來,根據反饋意見先后對8名駐區單位負責人發出調整建議函,取消了12個駐區單位、126名在職黨員的評優資格和8名擬任人選任職資格。三是強化引領凸顯政治功能。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為主線,開展主題黨日、文藝演出、演講比賽等系列活動,推動十九大精神進社區,讓黨的聲音傳萬家。開展“進基層社區?講寶雞故事”活動,組織宣傳干部、老黨員、老教師,開辦流動課堂、道德講堂,播放紅色影片、講述革命故事、講授黨的歷史,學習宣傳身邊的先進模范人物,增強了群眾對黨的認同感歸屬感。

  “雙聯”聚力,織密上下貫通、互聯互動“立體網”

  一是縱向建立市、區(縣)、街道、社區黨組織四級聯動機制。市委把城市基層黨建納入黨建工作總體布局,堅持高點定位、高目標引領、高標準推進,切實增強領導力、組織力和牽引力。市委常委會多次研究部署工作,建立城市基層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出臺21項實質性舉措,通過精心部署推動、“走出去”培訓驅動、抓點示范拉動、夯實責任帶動,有序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區(縣)委履行第一責任,成立由區(縣)委書記任組長的城市基層黨建工作領導小組,發揮“一線指揮部”作用,重點加強黨建工作的組織實施、資源配置和督查指導。街道黨(工)委履行直接責任,發揮龍頭樞紐作用,負責統籌推進和抓好落實。社區黨組織履行具體責任,發揮戰斗部壘作用,負責組織動員和服務管理,從而形成了以上率下、以下促上、上下聯動、共同推進的工作格局。二是橫向建立街道社區與單位、行業黨組織互聯互動機制。堅持組織聯建。全面推行街道社區兼職委員制,吸納491名駐區單位、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社區民警中的黨員負責人兼任黨組織委員,街道每季度、社區每月召開一次黨建聯席會議,集思廣益,共商社區事務。堅持活動聯辦。以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為紐帶,深入開展“單位聯點黨員領崗、共建共享幸福家園”活動,通過雙報到雙承諾、黨員志愿服務日、雙向考核等措施,73個市級部門與社區結對聯點,向社區承諾服務項目,6750名市級機關黨員主動認領崗位、組團服務,示范帶動了其他駐區單位與社區共駐共建。以“相識相知相融,鄰里一家親”為目標,推行“熟識度”工作法,通過建立社區黨建聯席會輪值制、開辦社區大講壇、組建文體社團等措施,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和傳統節日活動,使單位與社區之間聯系更緊密、相處更融洽。堅持資源共享。市上統籌規劃,加快15分鐘醫療圈、生活圈、健身圈建設,積極推動各類要素資源向社區集中、向居民開放。建立基層衛生服務機構144所,實現醫療服務公平可及、群眾就近就醫。在渭河沿岸全線建成“城市公園+全民健身長廊”,配齊配全各類體育設施,戶外健身已成為市民的一種生活方式。將全市沿街門店、機關事業單位等單位的衛生間向市民開放,將281所中小學校和所有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操場及體育設施全部免費對外開放,有效解決了居民就醫難、健身難、如廁難等現實問題。

  “四化”推進,提升基層治理和服務群眾水平

  一是基層治理網格化。全面推行基層治理、黨建工作網格化,建立“三級網格長”制度,由社區干部、居民樓組長、黨員中心戶分別擔任網格長和網格員,實行定格、定崗、定人、定責,將轄區單位、各類組織、居民小區、“五小”門店和居民黨員全部納入網格管理,健全網格問題排查、反饋和解決機制,形成“人在網中行、資源網中聚、事在網中辦”的格局。渭工路社區黨委針對64號院環境臟亂差、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開展“黨建+院落微治理”,發揮在職黨員和網格員作用,逐戶征求居民意見,成立業主委員會,聘請物業公司,對小區規范管理,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小區面貌煥然一新,被居民稱贊為“最美小院”。二是服務群眾項目化。從共同目標、共同利益和共同需求入手,實施“惠民公益”創投項目,社區黨組織廣泛收集“微心愿”,對接融合居民群眾和駐區單位需求,確定為民服務項目,采取轄區單位主動認領、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等方式推動項目落實,打造了“愛滿空巢”“義集義倉”等一批特色服務品牌。金河尚居社區黨組織針對轄區失業和外來務工人口多的實際情況,實施就業創業技能培訓項目,先后對230多名務工人員進行刺繡、廚師等技能培訓,使他們很快實現了再就業。高新區探索在38個居民小區安裝“智慧化微社區辦事云柜”,實現服務事項在“家門口”辦理,讓群眾“最多跑一次”。受到民政部關注肯定,被省委《改革工作動態》刊登。三是工作隊伍專業化。完善社區干部選任機制,實施社區黨組織書記帶頭人工程,注重選拔黨性強、能力強、善協調、會服務的黨員擔任黨組織書記。將社區工作者納入全市干部人才隊伍建設總體規劃,堅持基層選拔一批、公開招錄一批、組織選派一批,一大批年齡輕、高學歷優秀人才進入社區工作,“80后”“90后”成為了社區干部隊伍主體。制定社區干部行為規范標準,實施干部素質提升工程,社區工作者隊伍的學歷水平、專業水準、社會化程度大幅提升。四是基礎保障標準化。制定《社區工作規范化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統一社區標識標志和制度牌匾,積極推進社區黨組織陣地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六室三站一場兩中心”成為標配,全市社區辦公用房面積平均達到500㎡以上。建立財政投入為主、費隨事轉、以獎代補的經費正常增長機制,大幅提高社區干部補貼和辦公經費、服務群眾專項經費標準,較好地實現了“三有一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