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魯迅紀念館是新中國建立后第一個人物性紀念館,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名人紀念館,同時管理魯迅墓文物保護單位。上海魯迅紀念館以魯迅故居、魯迅墓、魯迅紀念館的生平陳列三位一體。1951年1月正式開放,是“全愛國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上海市紅色旅游主要景點之一。2014年3月成為本市中小學生3月起刷學生證可進78家社會場館的場館之一 。
2018年10月,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簡介
上海魯迅紀念館,1950年春由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籌備,謝旦如先生負責籌建,1951年1月7日正式開放,周恩來總理題寫了館名。 上海魯迅紀念館以魯迅紀念館的生平陳列、魯迅墓、魯迅故居 三位一體。上海魯迅紀念館原與山陰路上海魯迅故居毗鄰,1956年9月遷入虹口公園(今魯迅公園)。同年10月,魯迅墓由上海虹橋路萬國公墓遷葬于虹口公園,并由毛澤東主席題寫碑文。
1998年8月開始改擴建,于1999年9月25日建成開放。新館占地4212平方米,建筑面積5043平方米。一層建有文化名人專庫“朝華文庫”,學術報告廳“樹人堂”,專題展廳“奔流藝苑”等。二層為魯迅生平陳列廳。
1994年由上海市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1年6月,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2018年10月,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魯迅生平陳列
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的陳列,改變了以往的以生平為線索的舊例,在陳列框架上以專題劃分展區,分“新文學開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戰士”和“華夏民族魂”5個專題展區,突現魯迅的重大業績與主要精神的幾個特出方面。重點突出、氛圍濃郁,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魯迅紀念館的陳列,在形式上注重營造氛圍,通過色調色溫、聲音和造型來營造氛圍,如燈光造型在“鐵屋子中的人群”中的運用等;在展示手段上,除了用文物直接再現歷史外,還充分應用了影視、場景模型等輔助手段,如:魯迅逝世前十一天參觀在八仙橋青年會舉辦的全國第二回流動木刻展覽會的臘像場景等;還設計了多種觀眾參與的功能,運用了大量高科技的技術和設備裝置,如:多媒體“魯迅知識百題問答”等。魯迅紀念館的陳列,設計理念先進,活化了文物資料,再現了魯迅精神,受到專家和廣大觀眾的好評。
展覽與藏品
魯迅歷史小說《故事新編》原稿
1935年,魯迅將所作歷史小說8篇結集為《故事新編》,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理水》是其中的一篇。《故事新編》出版后,原稿由魯迅贈送給黃源。1950年黃源捐贈。
鎮紙
玉石狐貍鎮紙 瞿秋白夫人楊之華,1936年贈給魯迅的玉石狐貍鎮紙,魯迅在日記中記作“煙灰皿”,實為鎮紙。
《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
陳望道譯,1920年8月上海社會主義研究社出版。該書出版后,陳望道曾寄贈魯迅一冊。此冊系1957年從上海舊書店購得,為目前我國僅存的少數幾本之一。
悼丁君
1933年5月,丁玲被捕,傳言已遇害,魯迅聞訊后,非常悲憤,寫下了此詩。1962年由華東政法學院副院長曹漫之收藏。2011年由曹漫之夫人蔡志勇女士捐贈。
毛筆
魯迅使用的金不換毛筆
魯迅寫作,習慣使用紹興出產的一種叫“金不換”的毛筆。他說:“我并無大刀,只有一枝筆,名曰金不換……是我從小用慣,每枝五分的便宜筆”。
館藏文物
館藏文物主要由歷年征集以及魯迅夫人許廣平、魯迅生前友好捐贈組成。有館藏文物78000余件。其中珍貴文物近2萬件,主要有手稿、衣物、生活用品、書信、照片以及藏書等。1999年新館建成后,設立了"朝華文庫",新征集了大量文物資料。館藏文物中,有國家一級文物162件,二級文物6314件,三級文物11179件。一級文物中有魯迅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的手稿,譯作《毀滅》原稿和魯迅遺容石膏面模,上面殘存有魯迅的眉毛和胡須,都是極其珍貴的稀世珍品。此外還藏有近現代名家藝術品1700余件,包括謝稚柳、程十發、陳逸飛等藝術家的國畫、版畫和油畫等。
魯迅石膏遺容
《共產黨宣言》中譯初版本
《答客誚》詩稿
《共產黨宣言》中譯初版本
魯迅的印章
力群木刻《魯迅像》
魯迅《毀滅》譯稿手跡《
無題》(慣于長夜過春時)詩稿
魯迅小說《故事新編》原稿
魯迅的X光胸片
相關信息
地址:上海市虹口區甜愛路200號(魯迅公園內)
交通線路:21路、47路、52路、70路、97路、597路、939路公交車,991路公交車,軌道3號線、8號線,川虹線
門票價格:免費(但為保護文物而控制容量,入口處設立領票處。)
開放時間:9:00~17:00(16:00停止入館)

【溫馨提示】網站有的文章及圖片均來源于學校官網或互聯網,若有侵權請聯系gzldyjy@yeah.net刪除。
基地統計
- 基地總數:548個
- 當前瀏覽:1692次
- 總瀏覽數:818270次
- 發布時間:2019-12-25 15:15
- 信息來源:干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