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青海民族大學干部培訓網站!
24小時咨詢熱線
CURRICULUM
基本信息
培訓方向
*已開啟信息加密保護,請放心填寫! *請保持電話通暢,我們會盡快與您聯系。
在線咨詢
智慧城市建設是指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在城市基礎設施、資源環境、社會民生、經濟產業、市政管理五大核心領域中,充分利用物聯網、互聯網、云計算、高性能計算、智能科學等新興技術手段,對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業經營發展和政府行使職能過程中的相關活動和需求,進行智慧的感知、互聯、處理和協調,是城市構建成為一個由新技術支持涵蓋市民、企業和政府的新城市生態系統,為市民提供一個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為企業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商業環境,為政府構建一個高效的城市運營管理環境。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事業的發展,我國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快。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新型城鎮化”之后,針對我國城市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水資源短缺、水質惡化、城市洪澇災害頻發等狀況,國家和政府創造性的提出了“海綿城市”,逐漸成為解決城市水和生態問題的綜合性理念。建設“海綿城市”,意味著被水泥硬化的“鐵殼城市”,將逐漸變得可自由呼吸、自然吐納。讓城市生態水系統能夠像海綿一樣呼吸,告別“逢雨看海”的尬尷。
產城融合是在我國轉型升級的背景下相對于產城分離提出的一種發展思路。要求產業與城市功能融合、空間整合,“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城市沒有產業支撐,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產業沒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轉”。城市化與產業化要有對應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脫節分離。而且產城融合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因此全面理解產城融合的內涵,才能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強化統一領導、頂層設計、改革創新和重大項目落實,深化國防科技工業改革,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著眼國家發展和安全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在新的起點上開創軍民融合發展新局面,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堅強有力支撐。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基礎上擴展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區域,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審時度勢提出的建立連接歐亞經濟大動脈的宏大戰略構想,對提升我國西部對外開放水平、發展內陸經濟,助推經濟重心西移、推動亞歐經濟一體化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在此背景下,陜西省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起點,連接我國中、東部和歐亞的戰略支點,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國家西向發展的引擎啟動之機將面臨一系列重大新機遇。
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精華和深邃的治國治政智慧。習近平同志在幾年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講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變設計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里面,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與經驗,并通過樸素的語言,鮮活地融合,讓歷史中的故事和智慧活起來。細細聆聽,用心思考習總書記的“為民之心”,感受到的不僅是“深深扎根人民,緊緊依靠人民”的智慧,把個人和祖國前途命運聯系起來的責任,還有最大力度造福人民、千方百計為民解決困難的使命和解民憂、辦實事,砥礪奮進的實干擔當。
在追尋“大國崛起”的世界潮流的過程中,我們終于認識到還是要找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動力。因此,我們才有了“文化強國”的戰略部署。在以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來推動民族復興之時,我們也才進一步認識到了汲取歷史智慧的重要。而海內外中國人“夢回大唐”的不老情懷,卻又分明在告誡我們自己,中國曾經引領世界的歷史巔峰還是在千年以前的大唐盛世。中華民族的“大國崛起”,也還是需要我們從周秦漢唐的興替接力中找到文化傳承的精神火把。
本次培訓基于承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文物和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產業發展問題進行深入交流,保護好文物、傳承好文化,進一步促進我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良性、健康發展,更好地發揮陜西彰顯華夏文明歷史文化基地的推動作用,確保文物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